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虽然讲王霸兼施、儒法并济、阳儒阴道等,但却一直以儒家为主导的原因。
到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华夏美学》,开篇第一章就讲礼乐传统,将礼乐作为中国美学从早期巫史传统向后世儒家美学递变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这两种遗存物均存在于礼和乐审美价值链的末端,根本无法达到礼和乐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这就是现代礼乐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现实处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为什么后世科举会以诗赋取士,主政国家的政治人物也大多是文学艺术家。其间涉及的礼乐教化活动,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推展的。至后世,自然物也被纳入了进来。第三,就乐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性概念而言,无论诗歌、音乐、舞蹈,均是对象性的,但在中国早期文献中,乐不但指对象性的艺术形式,而且指主体的快乐。这中间,由于艺术总是给人带来快乐,而人的快乐体验又总是可以借助艺术达到高峰状态,所以艺术体验几可等同于快乐体验。
乐,则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艺术。先秦儒家虽然赋予了礼乐普遍性,但它的边界仍然存在。此中何故?据朱熹的解释,一说二程未尝明以《太极图说》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太极图说解》),二说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语类》卷九十四》),三说二程不盲太极者,用刘绚记程言,清虚一大,恐人别处走,今只说敬意,只在所由只一理也(《语类》卷九十三)。
然而,就在此中包含着理论上难解的矛盾。(《孟子字义疏证》卷中)。《太极图说》云: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处的两仪显然不是指阴阳,而是指天地。当朱熹把二程的道或理与《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时就发生了以上种种矛盾,这可能正是二程不盲太极的原因。
一画、二画实际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数,而并非象。(《遗书》卷十五)依此,则气是有形的。
上、下即前、后,如言三代以上,三代以下,千载而上,千载而下。……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非形而下明矣。至二程兄弟出,始批评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所谓荫仪出阴阳不是说阴阳二气在天地分化以后才有,而是说有了天地才有《系辞》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就是说,阴阳是太极所本有,天地就是阴阳的分化,而有了天地也就有了由阴阳进一步化生万物的过程。
义则未允见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但《易传序)是程颐所作,而《易序》并非出于程颐之笔。依前者之解,《太极图说》就与《系辞》不融洽,也就是在太极与两仪之间加上了理生气,气生两仪这一《系辞》所没有的环节,而这一加就不再是解《系辞》,而是在解《太极图说》。
准此,《系辞》之太极只能是天地末分之前的,包含着阴阳在内的气,或元气,或太虚之气(后世所传黑白回互的太极图正与此意相符)。当未画卦前,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
以太极为元气、太初,与《乾凿度》的观点大致相合,谓太极即老子道生一的一,同《庄子·大宗师》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正好相应。所谓说太极,和阴阳滚说,就是太极未曾与阴阳相分。
朱熹说: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如果谓理(太极)生天地(两仪),则缺少了阴阳的位置,而与其自身的哲学体系相违。魏晋玄学则以老解《易》。太极生两仪,由两仪始有神、数、象、器。(《遗书》卷六)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如戴震所说:《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辨,而后儒创言之,遂以阴阳属形而下,实失道之名义也。
现传《周易程氏传》的卷首有《易传序》和《易序》,其中《易序》讲到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
自程门以后,人方都作道理说了。《乾凿度》等纬书在太极之上另有太易说,如《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在邵雍的先天易学之前,未见以阴阳来解《易》之所谓两仪者,自先天易学出,画卦说立,始有阴仪和阳仪之名,易之两仪遂被解为阴阳。此中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二程觉得用道或理解太极有一定的理论困难,故不得不采取了回避、阙疑的态度。
(《观物外篇》)又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同上)。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周易外传》卷五) 邵雍对太极有心和气两解。只因程朱强把理气作形而上、下之分,以至在气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问题上如此自语相违。
周子盲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如言太极动是阳,动极而静,静便是阴……盖太极即在阴阳里。关于画卦说,邵雍的先天易学首言之,经朱熹的肯定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熹又说: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据朱熹说:已前解《易》,多只说象数。
《系辞上》云:乾坤(天地)毁,则无以见易。(《遗书》卷六)既言气,则已是大段有形体之物。
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有奇有偶也。因而,从筮法象数言之,用揲蓍说解释易有太极……是可以成立的。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如果不是周敦颐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中间另外加上了一个环节,即谓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两仪,那么就是周敦颐的太极本身包含着气的意思在内,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讲的是太极如何生出两仪(天地)的过程,而不是说太极(理)先生出气(阴阳),然后再由阴阳生出天地二仪。
朱熹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多次强调:太极、两仪……是伏羲画卦之法,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又云: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又见《正蒙·大易》)一物而两体即指气(《易说·说卦》:一物两体者,气也。
汉唐易学虽然认为《周易》所谓易有太极……与老子所谓道生一……讲的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讲宇宙生成论,但并未将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混。易有太极的易字,从筮法象数言之,是指《易》之书,从哲理方面言之,是指变易,即宇宙生成的过程。
形而上与形而下,在先秦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宋代以前也没有发生误解。可见,天地或乾坤是两仪的确解。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